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GB14924. 2-2001,对化学污染物(包括农药六六六、滴滴涕,重金属矿物质砷、铅、镉、汞,黄曲霉毒素B1)和微生物(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指标进行了限定。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饲料原料普遍存在重金属、农药等有机化合物超标,并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等污染。要保证饲料产品卫生指标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不仅是保证饲料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对实验动物饲料卫生安全及危害十分重视,我国随着GLP实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要实现这~目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作者长期从事实验动物饲料生产管理,就饲料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危害、产生原因和控制污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饲料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危害
饲料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六六六、滴滴涕等进入动物体后,不能被有效分解,可积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器官内,危害动物的生命与健康。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动物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
饲料中的主要有毒矿物元素砷、铅、镉、汞等及其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在其中蓄积。当蓄积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相应的胃肠炎、肾炎、神经系统等疾病,引起机体生物酶失活,代谢中断,产生组织病变,可使动物体致癌、致畸、致突变。
饲料中的微生物危害主要指有害细菌和产毒霉菌。其主要危害一是含有致病性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肉毒梭菌等的饲料将使动物产生中毒性疾病;二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等代谢产物可使动物蛋白产生腐败,饲料感官性状恶化,如刺激性气味、颜色异常、粘稠、结块等,使饲料适口性下降,还能引起肠炎,消化功能降低,淋巴功能下降等。特别是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i对各种动物都是一种强烈的肝毒性毒素,可使动物致癌、致畸,乃至死亡。
2、饲料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实验动物饲料中的六六六、滴滴涕,其实质是来源于饲料原料尤其是植物性饲料中的农药残留,如玉米、饼粕、糠麸等。当今所用的农药中,大多数的半衰期都很短,不会积聚在动物组织中。因此,大多数与饲料有关的农药残留都与仍然存在于农业环境中的老药物有关。六六六、滴滴涕属于老药物,尽管早就被禁止使用,但有时仍有使用。这些农药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分散在土壤、大气、水等环境中残存的农药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造成农药残留,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因而这些老药物的残留污染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矿物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对动物健康造成危害并易于污染饲料的矿物质主要有:砷、铅、镉、汞等。其污染的主要途径。一是工业“三废”的排放和有机砷、汞、镉、铅等高残留、毒性强的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公路两旁的铅污染,使有毒矿物质及其化合物进入环境且长期残存于环境,并转移到饲料中;二是养殖业使用有机砷制剂(阿散酸、洛克沙肿等),以促进猪生长,使猪的皮肤颜色变红,但动物对砷的吸收率为5%,95%砷将通过粪便排泄到体外并进入土壤和水中,造成环境污染,随后又转移到粮食、饲料、牧草中,含砷量会超过国家标准;三是饲料加工设备中有毒矿物质含量高,污染了所加工的饲料。
2.3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饲料,饲料(原料)在田间和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均可能造成饲料微生物污染。
饲料霉变主要由田间真菌和贮藏真菌引起,常见的产毒霉菌大多为曲霉、青霉和镰刀霉。田间真菌主要危害收获前生长在田间的作物籽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霉菌污染。原料和成品在贮藏过程中,成品仓贮条件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致使有害菌大量孽生,产生霉变、腐败和毒素。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易于受到微生物(尤其是沙门氏菌)污染。原料和成品还可能发生被虫害、鼠害等,不仅会造成饲料损失,还会造成饲料污染,传播疾病。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污染。如加工设备(
颗粒机的冷却装置、
制粒机等)与饲料接触部分的间隙会残留饲料残渣,冷却器的环境温度、湿度和粘附的粉尘和饲料颗粒是细菌和霉菌孪生的理想条件,给霉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提供污染的可能,饲料通过时与这些颗粒接触就会被污染。冷却颗粒料的污染空气可对颗粒饲料造成污染。粉碎过程产热将导致水分漂移,会造成局部水分偏高,也可使中间仓内易发霉变质。饲料打包过程中可由于包装物不洁可能带来外源性微生物污染,颗粒料中的霉菌一旦开始活动,其生长速度会高于非颗粒料中的霉菌生长速度。
3、饲料污染控制措施
有效的饲料污染控制需要有一个包括配方设计、原料的采购、原料的接收与检验、贮藏管理、良好的加工工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制度,即一个对饲料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完整的饲料质量保证体系。
3.1饲料配方管理
配方是确保饲料质量和卫生指标的关键,一个营养平衡、消化吸收好而又经济可行的科学配方,反映着饲料产品质量的内在品质,它对饲料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配方设计过程中导致产品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的因素主要是对含抗营养因子的原料、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含量较高的原料设计不科学或不限量使用。为保证饲料安全卫生,设计配方时,应严格遵守饲料卫生指标符合GB14924. 2-2001标准。
三门峡富通新能源生产销售的颗粒机、饲料颗粒机是养殖户们不错的选择。
3.1.1 不使用非营养性添加剂。不得掺入抗生素、驱虫剂、防腐剂、防霉剂、抗氧化剂、镇静剂、色素、尿素、促生长剂以及激素等药物及添加剂。
3.1.2 使用清洁的饲料原料。动物蛋白质容易遭受病原体污染,所以常被认为是高危产品。特别是不要使用肉骨粉、骨粉、血粉、动物下脚料及制品等。鱼粉,最好使用进口鱼粉。
3.1.3 尽量避免或限量使用含有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原料。如:如含棉酚的棉籽饼(粕),含硫葡萄糖苷的菜籽饼(粕),含单宁的高梁籽实;含有生物碱、生氰糖苷、蛋白酶抑制剂、植酸、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植物性原料;以及含有组氨、抗硫氨素及抗生物素等动物性饲料。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可对动物体造成多种危害和影响,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重者引起动物急性或亚急性中毒,诱发癌肿,甚至死亡。
3.1.4饲料配方应长期稳定。饲料配方一经确定,应力求长期稳定,不可随意改变。
3.2制订配合饲料和原料质量卫生标准
要保证饲料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必须制定企业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质量卫生标准应与GB14924上 2004和GB 14924.2-2001国家标准相符合。
科学的饲料配方、合理的加工工艺、优质的饲料原料是确保配合饲料品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饲料原料质量无疑是关键之中的关键。要搞好原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有完整的企业内部原料质量验收标准,杜绝农兽药污染的原料、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原料、发霉变质的原料等。制定原料标准应尊重科学性,尊重实际情况。原料标准制定必须遵守行业的强制标准,企业标准一定要严于行业标准。标准是企业的技术性法规,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3.3 建立饲料原料质量保证体系
原料质量是饲料产品质量的源头,严格控制原料的卫生指标是饲料产品安全性保证的基础。若原料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质量管理工作也无从谈起。所以在工作上要有一个有计划性的、系统的实施方案,它包括原料的采购、原料的接收与检验、原料贮藏管理等这样一个完整的饲料质量保证体系。
3.3.1 原料的采贿
采购原料时首先要了解饲料原产地特别是农药使用、土壤农药残留和矿物质含量的有关情况,最好选择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的饲料原料。原料采购要有计划性,不宜存放过久的原料,如麸皮、豆粕、饲料添加剂等尽量使用新鲜产品。
原料供应商最好是生产厂家或一级经销商,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可靠而稳定的货源、良好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体系。要签定协议或合同,约定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饲料原产地。
3.3.2 原料的接收
3.3.2.1 包装检查。核实原料名称、品牌、含量、包装方式、包装完好程度、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3.3.2.2 质量、卫生、污染检查:在接收任何原料之前,必须彻底检查其有天被有害生物侵袭的迹象,比如,检查其中是否含鸟粪、鼠粪,因为这些东西可携带病原微生物。对袋装的原料必须检查其有无潮湿、虫蛀或老鼠的迹象,籽实应无杀虫剂处理的痕迹。同时检查杂质、异味、霉变、发酵、质地、温度、水分等,以初步确认原料质量。对于受污染的原料,只要不符合标准,都应拒收。
3.3.2.3 质量抽检。由于实验动物饲料生产使用数量有限,检测成本较高,一般只在第一次订货时测定其有效成分和必要的卫生指标,只要进货渠道、品牌可靠,一般只进行认真细致的感官鉴定,但在可疑时进行不定期抽查。留取饲料样品一定时间是必要的,以备万一发生化学残留物事故等问题时分析用。
3.3.3 原料的贮藏管理
接收合格的原料还得靠科学的贮存管理,才能确保在储存过程中不再带来污染。
3.3.3.1责任到人。原料库应专职管理,原料入库后应及时登记、挂牌,标明入库原料品种、数量、供货商、收货日期等。做达帐、物、卡一致。在储存过程中,定期有步骤地对原料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质量隐患,并坚持先进先出原则。
3.3.3.2正确存放原料。原料应分类码放整齐.有标签,各种原料离地存放,以减少料温,.垛间、库墙与料垛问应国有供通风和检查用通道,防止原料结露或局部水分过高,造成发霉变质。
3.3.3.3控制好原料水分和环境温湿度。控制原料水分含量是安全贮藏、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措施。玉米等谷实类原料易发霉变质,水分控制在12%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安全范围内,能有效避免霉变和减少虫害的发生。在库房的不同位置应安放温、湿度计。在气温较高时,应每天测定库温。库房地面应做防潮处理,防止屋漏和进水,并设置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
3.3.3.4做好卫生和防鼠害、虫害和鸟害工作。厂区附近应无积水、杂草、垃圾,环境整洁,库房无散落原料,库房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杂物。应定期消毒、杀虫、灭鼠,灭鼠使用粘鼠板、鼠夹,严禁使用灭鼠药。
3.4 饲料加工过程的污染控制
饲料加工过程的污染控制,主要是防止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饲料加工工艺设计尽可能优化,操作标准化,控制好加工的各个环节,减少饲料残存,防止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3.4.1 粉碎
粉碎工艺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是物理危害,在粉碎前原料必须经过清杂、去铁处理,粉碎过程中为防止锤片、筛片破裂产生的金属杂质混入饲料中,应采购高品质的锤片、筛片,保证设备只产生正常磨损,磨损脱落的不会凶材质不良而产生有害重金属危害。要注意粉碎过程产热导致的水分漂移,可能造成的局部水分偏高,使中间仓内易发霉变质的问题。
3.4.2 制粒或膨化
制粒(或膨化)是饲料厂最复杂的工艺,调质是制粒中最的关键步骤,充分调质有助于提高颗粒质量、减少有害微生物量。由于制粒(膨化)的高温具有杀菌功能,当饲料有少量微生物繁殖时,通过该工序的高温杀菌作用,可有效杀死饲料中的大部分沙门氏菌,能适当减小饲料污染风险。如果调质处理时间不足、温度不够将导致饲料中的病菌不能彻底杀死。制粒(或膨化)工序关键是控制好蒸汽质量和温度,确保调质温度和水稳定性。
3.4.3 冷却干燥
饲料经调质、制粒(膨化)后产品的温度和水分均较高,必须经过干燥、冷却处理才能使料温降至室温,水分达到安全贮存的要求。颗粒料冷却后温度应不超过环境温度5℃,水分降至12%~13%,否则由于颗粒内部较热的水分外移到表面,霉菌污染和料仓腐蚀等问题都会发生,造成病原菌在成品中生长。合适的冷却依赖于足够的风量和冷却时间,在冷却不同品种和直径的颗粒料时,应采取不同的冷却时间。冷却颗粒料用的空气进气口处也应安装空气过滤器防止带病原体的空气对颗粒饲料造成污染。
3.4.4 包装
饲料包装过程中由于包装物不洁可能带来外源性微生物污染,成品饲料应包装在新的或经过消毒的袋中,包装应符合GB14924. 1-2001标准规定,包装材料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无破损。配合饲料应有两层包装,清洁级以上的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应采用真空包装。
3.4.5残留和交叉污染控制
加工设备(颗粒机的冷却装置、膨化机、制粒机等)与饲料接触部分的间隙会残留饲料残渣,给霉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提供了污染的可能。要针对可能发生不安全交叉污染的设备应制定书面的清理规程,所有设备的清理都要记录下来,并定期核实清理规程的有效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实验动物饲料加工设备应为专用,不得用于加工添加了药物、非营养添加剂以及使用不符合实验动物要求的原料的家畜家禽类饲料,以防止造成交叉污染。
3.5 成品管理
成品贮存过程中会霉变或受鼠害、虫害侵蚀,也会造成饲料微生物污染。成品库应与原料库、加工场所分开。入库的成品必须按规格、品种及生产日期分类码放整齐,有标签,并保证通风、清洁、阴凉、干燥,饲料不发热,无虫蝇、无野鼠,以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及不发生霉变。同时应遵守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在成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要确保运输工具洁净,应尽量减少尘土和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运输中应防止包装破损、日晒、雨淋,严禁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以保证成品饲料的质量。
3.6从业人员素质及健康状况的控制
从业人员素质对整个加工过程影响都很大,因此,从业人员应经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规和饲料质量及卫生标准要求,明确自己岗位对整个生产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工作质量。
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是饲料卫生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患病、有外伤或身体不适的员工可能会成为配合饲料的微生物污染源,冈此,监督员工的健康状况是控制可能导致产品、产品包装材料、产品接触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因此,要制定健康体检计划和建立职工健康档案,从业人员应符合饲料生产人员健康标准要求,上岗前和每年度要进行体检,并加强教育培训,使其认识到疾病对饲料安全的危害,增强自觉性。饲料生产人员与动物饲养人员不得同时交叉设岗,员工不能患有危害饲料卫生的疾病(肝炎、结核、痢疾、发烧、呕吐等)。发现有患病症状的员工,应调离工作岗位,待症状消失后,确认对产品不会造成污染,方可恢复工作。另外,手容易被不良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污染,员工进行手部清洗消毒是必要的,要建立洗手消毒设施。
4、讨论
实验动物饲料是以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因此,应高度重视对饲料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控制,否则,代价是巨大的。要实现饲料产品卫生指标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不能过于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要保证对饲料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控制措施的落实,必须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可操作性强的标准的操作规程,并在有效监督下得到贯彻执行,同时应建立对饲料中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监测或委托检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