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鱼用饲料的开发
国外鱼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始于美国,1950年美国学者Hal ver等首先开始研究鲑、鳟鱼类的营养,并于1957年制成鳟鱼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1958年正式推出了商业鱼用颗粒饲料。这对世界鱼类养殖业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因为颗粒饲料不仅解决了鱼类的饲料问题,而且使养殖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六十年代,合成维生素与氨基酸的成功,添加剂的广泛使用,解决了饲料的营养平衡及疾病防冶问题。进入七十、八十年代,对各种鱼类营养需求研究更加透彻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配方设计,从而提高了饲料配方的合理性及饲料的利用率。特别是这期间一种新型加工机械即膨化饲料
颗粒机的问世,大大提高了饲料的品质、品位及消化率、利用率。目前,饲料工业是美国的十大工业支柱之一,基本上都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
受美国鱼类研究成果及颗粒饲料配制方法饲料配方的启示,日本学者从1957年开始试制人工配合饲料,1960年引进饲料颗粒机,使饲料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65年开始,颗粒饲料在淡水渔业中普及应用。现在日本鱼用饲料生产已经实现了系列化、工业化、商品化。
鱼用配合饲料在俄罗斯、联邦德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运用。如俄罗斯目前使用的饵科60%是颗粒饲料。许多饲料加工厂能制造各种规格,适用于各年龄组群的鱼用颗粒饲料。而且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微胶囊饲料的研制和生产,这样有效地避免了营养成分在水中的消失,降低r成本。
综观世界鱼饲料开发的进展,饲料形态巳由粉末状、浆状、糜状、饼状发展到颗粒状,而颗粒饲料已由最开始的软颗粒发展到硬颗粒、膨化颗粒,且粒径大小规格不同,适用不同规格鱼体的系列饲料。
2、国内鱼用饲料的开发
我国的传统渔业主要是利用天然饵料,这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节约能源及保持水体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天然铒料量日趋减少,所以人们不得不研究和开发新的饲料源。开始是有什么饲料就投什么饲料,饲料都是原始形状(饼状、粉状),这些单一原料由于没有恰当的营养配比,其利用率低,浪费大。七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开始了配台饲料的研制和生产。在八十、九十年代,研究者对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消化生理及摄食习性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一些进展。
2.1 充分利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研究表明,鱼类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较高,在30~45%之间,如草鱼鱼苗要求35%,鱼种及成鱼要求25%;鲤鱼30%;团头鲂35%。日本市售的鱼饲料蛋白质为40~47%。在我国+动物性蛋白质资源相对缺乏,大豆蛋白资源较为丰富,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及改进降毒、脱毒技术都是热点问题。目前,采用大豆粕,膨化全脂大豆及玉米、高梁等,使大豆成为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蛋白源。
2.2积极开发全价配合饲料。
饲料的营养价值不仅取决于蛋白质的数量,还取决于它的质量。即十种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除蛋白质外,作为能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鱼饲料中需要量较大的营养成分,但不可添加过多(10%以下),过多会降低鱼对蛋白质的消化率,造成脂肪堆积,品质下降。对维生素的要求则具有显著的种的特异性,在一般情况下都无需再添加维生素。而对无机盐如钙磷比例一般要求1:1-2,占总量的0.3%-0.5%。还要适当注意添加其他的微量元素。
2.3活饵料及舔加剂的应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活饵料如轮虫、溞、卤虫、蚯蚓。蝇蛆的培养和利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今后一段时间还要继续进行天然饵料的开发研究。人工微粒饲料作为仔鱼的开口饲料,具有营养价值高、抗水性好、易被消化吸收等特点,深受养殖者的亲睐。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如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及氨基酸添加剂主要是补充饲料的营养成分。药物添加剂主要用于鱼病的防治,同时,还可以加入抗氧化剂及抑菌剂延长饲料的保质期等。
总之,我国在主要养殖鱼类的消化生理、营养需求,植物性饲料蛋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天然饵料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美国、日本等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要注意引进先进的饲料配方和生产技术,围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疾病,降低饲料系数多做文章。当然所有这些都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发展自己的名、特、优鱼用配合饲料。
三门峡富通新能源生产的饲料颗粒机、颗粒机、
秸秆压块机是养殖户们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