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搅拌输送新闻动态

 

 富通新能源 > 动态 > 烘干搅拌输送新闻动态 >  > 详细

我国小型粮食烘干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4-05-27 08:05    来源:未知

     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粮食产量的增加涉及到的不仅有产前领域的种植与收获,也包括产后领域的烘干与储运。近些年来农业科技的进步,使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粮食烘干技术及设备落后,粮食得不到及时烘干处理导致的霉变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缺乏小型的粮食烘干机械,粮食霉变损失现象更为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农村粮食收纳库和储粮大户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小型、低成本、节能、高质量的小型烘干机。目前符合这种要求的烘干设备处于缺失状态,因此研究开发农村地区使用的烘干技术及小型烘干设备显得势在必行。推广使用小型烘干设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具有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经济、提升粮食产业、维护粮食安全的多重作用,富通新能源专业生产销售滚筒烘干机气流式烘干机等干燥烘干机械设备。
1、我国粮食机械化烘干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苏联的烘干技术与设备,并进行仿造。由于当时粮食烘干机械结构复杂、耗用材料多、造价高,不适合于农村的经济和体制状况,仅在国有农场、粮库及集体企业使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科研单位开始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烘干机,它们大多在农场生产连队和农村生产队使用。80年代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研制的烘干机械大多向多用化、小型化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大型粮库、国有农垦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逐步装备起成套的粮食烘干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我国粮食烘干机械的主要应用代表。同时一些科研单位也相继研制出了混流、顺流、顺逆流等多种系列、多种型号的粮食烘干设备。粮食烘干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逐步使烘干机械走向成熟、完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2、我国小型粮食烘干设备现状
2.1我国小型粮食烘干设备现状
    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发展虽有几十年历史,且已经有几十家生产企业,但产量都不大,技术含量低,成熟机型不多,产品种类少,而且耗能高,自动化水平低,缺乏适合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烘干机械。全国现有粮食烘干机械2万多台,大部分为大型粮食烘干机。并且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化很不均衡,北方的发展优于南方,东北地区玉米很大一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烘干,其中许多是与大型粮仓配套使用的大型塔式烘干机,较少有适合农户用的小型玉米烘干机,仅有的一小部分也存在操作复杂、烘干质量差等缺点,这与越来越高的粮食质量要求和低能耗要求背道而驰。南方稻谷机械化烘干多用小型烘干设备,但是我国的稻谷烘干设备没有定型产品及生产厂家,有限的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着,外资品牌的烘干机价格昂贵农民难以承受。总体上稻谷机械化烘干率很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状况和生产模式在不断的变化,加上三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决定,使得小型粮食烘干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2.2我国小型粮食烘干机发展的制约因素
    (1)我国农村劳动力巨大。全国13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巨大,这对于替代人力晾晒的机械烘干设备的发展推广是最大的阻力之—。
    (2)设备成本高,农民购买不起。现阶段我国农民还不富裕,对于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中小型烘干设备,经济上难以承受。
    (3)烘干成本高。东北玉米烘干机热源燃料一般为煤,南方稻谷烘干机热源燃料一般为燃料油或煤,随着能源短缺状况的不断加剧,无论是燃料油还是煤的价格都不断的上涨,机械化烘干的成本也在增加,而自然晾晒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4)现有小型粮食烘干设备不成熟,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方便,烘干质量不高。外资公司生产的稻谷烘干设备质量好,但是价格昂贵,不太符合我国实际。
    (5)烘干设备利用率低,效率不高,单户收获的粮食教量不多,而且粮食烘干是季节性的,一年中有收获季节使用,烘干机利用率低。
    (6)农民对机械化烘干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烘干规律认识不足,传统晾晒烘干模式成为习惯。
2.3我国小型粮食烘干机发展的推动因素
    (1)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趋势。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经济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广大农民已不再单纯地从事种植业,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已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如打工、经商、运输、养殖等,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完全离开农村,在城市从事各类非农业工作。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农业机械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其中也包括粮食烘干机械化。
    (2)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也为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政策方面的支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对小型高效保质烘干设备研制开发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3)我国小型烘干机潜在市场巨大。我国是粮食大国,每年仅稻谷产量约4000亿斤,目前机械化烘干的稻谷所占总产量比重不到1%。随着社会的发展,稻谷机械化烘干率每提高1%,就需20t/d小型稻谷烘干机2000台,可见小型烘干机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处于升势,开发小型烘干设备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4)我国有一批长期从事烘干技术和设备研发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我国小型烘干设备研发的技术支撑力量。近年来小型烘干设备的研发逐渐受到科研单位的重视,一些更新换代产品正在研发设计之中,随着烘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小型烘干机的各方面性能将逐步改善。
3、我国小型烘干机研发方向
    (1)由于现阶段小型粮食烘干机械多为储粮大户、农民联合体和粮食收纳库出资购买,烘干机首要的问题是设备成本要低,因此机器结构要简单,所用材料要少,但这些必须和物料的烘干工艺参数等结合起来平衡考虑,不能以降低烘干质量和烘干过程的稳定性为代价来换取设备的低成本。
    (2)低能耗是现实情况对小型烘干机的要求,小型烘干机研发应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变单一粗放型烘干为组合、智能型烘干。目前,我国多数产品的烘干操作是在单一烘干设备内在一种烘干参数下完成的,而从物料的烘干动力学特性可以看出,在物料的不同烘干阶段,其最优的烘干参数是不同的。同时,一种烘干设备,往往不能适应物料在不同烘干阶段其含水率和其它物性对烘干设备的不同要求。如果采用单一烘干设备和单一烘干参数,不仅会造成能源与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烘干质量与产量。因此,必须首先从烘干工艺上进行根本改造,改变粗放型的烘干方式。
    (3)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增长,烘干用新能源的研究是热点之一。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也相当丰富,尤其在广大农村,用秸杆制造沼气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现在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和实行规模化工业生产。另外,生物制氢与生物质制工业柴油的研究也已在国内外蓬勃开展。用生物质燃料为烘干提供热源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小型烘干机采用可再生资源比如秸秆、稻壳等作为热源成为发展的方向之一。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型烘干机在满足高效烘干的同时,粮食的高质量烘干也是发展的方向之一。小型烘干机工艺的选择、机构的设计、材料的选取都会影响烘干后粮食的质量。烘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应运用复合先进控制方法,结合烘干机理不断提高粮食烘干的生产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控制理论研究,将现有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向烘干过程控制领域移植和改造,解决过程控制现有难题,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现有烘干过程控制算法,达到烘干精度和控制费用的满意折衷。烘干过程控制中迫切要求开发出实时性好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在保证烘干质量的前提下使在线计算时间减少,在模型预测控制的三大机理——预测模型、反馈校正方法、求解优化的策略上下功夫,全方位地去加以研究和突破,提高烘干品质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建立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控制算法等。
4、对我国发展小型烘干机的建议
    (1)国家应制定促进小型烘干设备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谷物收购政策,购买烘干机的优惠补贴政策等。可借鉴日本模式,建立推广基金,对粮食烘干机购买者实行政府补贴。财政补贴的办法可由低息贷款或奖励的办法实现,使农户能够承担或使专业户有较好的利润。
    (2)建立粮食烘干加工销售中心。鼓励农民自由结合成立合作经营组织(农民联合体),由这种组织建立粮食烘干加工销售点。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烘干的各种费用,共同出资,共享利润,如果亏损则共同承担。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开发合适机型。组织力量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多用粮食烘干设备。粮食烘干机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更好地推广烘干机械,必需研制多用型烘干设备,提高它的利用率。使粮食烘干设备可烘干两种或几种谷物。
5、展望
    从我国的现阶段经济状况和农村的具体情况看,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粮食的烘干还将以人工晾晒为主。机械烘干的推广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不能一蹴而就。但是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粮食烘干机械化将进一步发展。小型粮食烘干机的发展在面临巨大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推动力,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开发与推广农村小型粮食烘干设备顺应农业现代化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开发和推广农用小型粮食烘干机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富通新能源生产销售的滚筒烘干机、气流式烘干机等烘干机械设备是用户们不错的选择。


相关烘干机产品:
1、滚筒烘干机
2、气流式烘干机

上一篇:带式输送机跑偏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带式输送机盘式制动器液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