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造端头架尾梁,增设中低位放煤口
根据华亭煤田煤层特点和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砚北煤矿端头支护形式必须能:①加强支护端头压力集中区,保证支护强度,确保顶板安全;②回收底板侧“三角煤”,见图2。
ZTF11520/23/32型放顶煤端头液压支架具有支撑强度高,移架速度快,人员操作安全便利,移架不受割煤影响等优点,还可以解决“放三角煤”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该支架低位放“三角煤”效果不理想,工作面每推进1 m只能采出50 t煤,采出率仅为设计采出率的41.6%。原因主要有:①转载机机尾链轮伸入尾梁过长,会造成无法维护和检修机尾轮,易引起转载机故障,过短则只能放出少量煤,造成采出率低;②副架尾梁处于后输送机机头处,放煤口太低,煤无法进入中部槽,失去放煤功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放煤量,经现场反复实验,发现台理选择放煤口是关键,应将端头架放煤口由低位改为中低位,即将尾梁下部放煤插板口处加500 mm长钢板,变为固定掩护梁。其次在尾梁中下部开设600 mmX1400 mm的放煤口,将原控制放煤插板的推移缸由下部改装到中上部:用来控制新开放煤口插板,控制放煤口的开启和关闭,见图3、图4。
通过这样改造,主端头架可将转载机机尾安装在尾梁下预以掩护,同时将煤直接放出落在转载机上拉出,副端头架通过提高放煤口,将煤落在后输送机上来提高放煤量。经计算,改造后端头支架放“三角煤”量由原来的每推进1m放50 t,增加到120 t,采出率提高至89.2%。
2、改造端头支架前顶梁,增设活动顶梁
由于巷道压力大,砚北煤矿综采工作面进回风两巷巷道均采用29U型可缩性拱型钢支架。根据顶板压力动态变化规律,运输巷超前支护确定为40 m,其中在工作面上端头段20 m内,必须提前将拱型钢棚拆掉,保证工作面正常推进,采用一木粱两单体柱抬棚上铺金属网替换,并在走向打了一梁三柱的兀型钢梁迈步交替进行加固。正常循环时,端头架步距为800 mm。拉端头架的步骤是:先将主架降低,利用副架为支点,用液压缸将主架拉上一个步距后将主架升起;再将副架降架与主架拉齐后升起。此时压在顶粱上面的木棚无法回收,致使大量的坑木被甩人采空区,浪费木材又影响主副架放煤。仅以砚北矿为例,支架间距为800 mm,坑木直径20 mm,长度3.8m,每年推进3 600m,仅此项坑木年消耗达583.2m3。材料消耗大,原煤成本上升,直接影响矿井经济效益提高。
如果在两端头架前顶梁部各加设一能收缩的活动顶粱(其工作特点象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护壁板),在木梁回收后由活动顶梁直接接顶,则可回收大量的坑木,见图5。
活动顶粱的工作原理:当工作面输送机机头拉过后,降下端头支架主顶粱与前顶梁的同时,活动顶梁降30°倾角,拉移端头架800 mm步距,然后升起主顶粱与前顶梁,暂不升活动顶梁。此时活动顶梁上方已有木棚。回去木梁两边的单体柱,使之顺活动顶粱斜面滑下,升起活动顶粱。活动顶粱与端头架前顶粱一样宽,不需另外护顶。
由于端头支架前顶粱厚度为180 mm,活动顶梁设计不必与其同厚,按强度要求选用80~100 mm厚为宜。因考虑活动顶梁推移千斤的特殊位置,本方案设计活动顶梁的极限位置为:上仰≤10°,F倾≤30p。
3、经济效益
通过适当改造,则综采工作面每米推进度“三角煤”可多采出70 t,按年推进3 600 m计算,可多采出煤炭25.2万t,增加收入1 512万元;考虑用π型钢梁替代木梁,每米节省坑木0.162 m3,节省583.2 m3,降低支护费用29 .16万元。因此,这种综合改进端头支架,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很适应华亭煤田特厚煤层,必将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