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谷比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NY/T 1701-2009)对草谷比所做的定义是:某种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的比值(NY/T 1701-2009)。这个概念用于非禾谷类作物是不确切的,因此,谢某根据国外概念残渣系数(residue factor)提出了“秸秆系数”的概念,可适用于所有作物的秸秆和经济产量的比值(谢某等,2011 a/b)。毕于运给出的定义是:指农作物地上茎秆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又称为农作物副产品与主产品之比(毕某等,2009)。“经济产量,是指人们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主要产品的产量。
因为草谷比是由农作物经济产量推算秸秆理论资源量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秸秆资源的评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完整地理解和合理的使用该指标,作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草谷比受水分影响很大,因此,在给出某种作物的草谷比时,需要标明水分。目前多数文献给出的草谷比多以晾晒风干后秸秆的含水率为基准。秸秆晾晒风干后的含水率一般为10%~15%。
(2)准确理解几种作物的草谷比含义。水稻的草谷比是指稻草和稻谷产量的比值,因此这里的“草”不包含稻壳;棉花的草谷比是指棉秆和籽棉的比值,由于国家统计数据中棉花产量是皮棉产量,因此,采用该指标计算田间棉秆产量时需要换算成以皮棉计的草谷比,同时还要减去棉籽的产量(谢光辉等,2010)。
(3)作物的品种、收获方式和栽培环境、种植区域等对草谷比均会产生影响。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协作组在其1983年编写的《农村能源调查大纲》中,提出的玉米谷草比为0.5,即草谷比为2,1998年国家农业部和美国能源部联合编写的《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中也将玉米草谷比定为2,田某等2008年研究得出的玉米的草谷比为1.25(崔某等,2008)。这种变化应该与栽培和育种技术提高后使得玉米的收获指数提高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而言,为每一种作物确定一个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草谷比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许多文献对我国秸秆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所用草谷比的不同。表3.1归纳总结了一些重要文献所给出的草谷比情况。
不同文献给出的作物草谷比
作者及文献号 |
草谷比 |
稻谷 |
小麦 |
玉米 |
豆类 |
薯类 |
棉花 |
花生 |
油菜籽 |
芝麻 |
麻类 |
甘蔗 |
牛某 |
0.9 |
1.1 |
1.2 |
136 |
0.5 |
3.4b |
0.8e |
1.5 |
2.2 |
- |
0.06 |
谢某 |
1.0 |
1.17 |
1.04 |
1.5m |
0.58e |
2.91f |
1.14 |
2.57 |
2.01 |
1.22/2.23g |
0.06h |
农业部 |
0.623 |
1.336 |
2 |
1.5 |
0.5 |
3 |
- |
2j |
- |
2.5 |
0.1 |
田某 |
0.68 |
0.73 |
1.25 |
- |
- |
5.51 |
- |
1.01 |
- |
- |
- |
张某 |
1.323 |
1.718 |
1.269 |
1.295m |
- |
1.613 |
1.348 |
2.982 |
5.882 |
1.808n |
- |
韩某 |
0.97 |
1.03 |
1.37 |
1.71 |
0.61 |
3.0 |
1.52 |
3.0 |
0.64 |
1.7 |
0.25 |
a.秸秆按晾晒干重计算,含水量一般在6%~15%;b.秸秆与籽棉的比值;c.花生秧与花生果的比值;d.取文献所给出的平均值,秸秆按于重计;e.根据文献提供的甘薯和马铃薯草谷比取平均值得出;f.按皮棉计算的草谷比,且扣除了棉籽的产量;g.1. 22和2.23分别为黄麻和红麻的草谷比值;h.甘蔗顶梢及叶干重之和与蔗茎鲜重之比;i.未注明秸秆含水率;j.油料;k.秸秆含水率以15%计;1.根据全国30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收获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的草谷比,秸秆按干重计;m.大豆;n.胡麻;0.未注明秸秆含水率。
关于水稻的草谷比,考虑到牛某和刘某(1986)、张某和朱某(1990)计算的秸秆含水率不同,这两个文献给出的值基本是一致的;中国农业部和美国能源部(1998)、崔某等(2008)给出的值相近,而且比其他文献给出的值明显偏低。对此问题,毕于运认为影响水稻草谷比的因素除了水稻产量,水稻熟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草谷比平均取值为1. 15左右,连作早稻草谷比平均取值为0. 65左右。而目前早稻的种植面积只是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5,在不区分早、中、晚稻的情况下,把水稻草谷比取值为0.9~1.0较为客观。作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上述文献给出的玉米草谷比,除了中国农业部和美国能源部(1998)给出2外,其他文献给出的值均在1~1.40玉米草谷比取值2被许多文献采用。张某1990年给出的取值也仅为1.269,目前在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都取得重大进步的情况下,用该值来对我国玉米秸秆资源进行评估是不恰当的,人为抬高了玉米秸秆的资源量。
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大量推广,小麦的草谷比呈现下降趋势,张福春1990年给出的取值为1. 718,田宜水2008年给出的值为0.73。采用后者较适合目前的情况。
2、资源密度
资源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单位面积所生产秸秆资源的量,表明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从资源收集的角度来看,这一指标越高,则秸秆资源集中度高,收集半径小,收集成本低,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性好,适合规模化开发利用。资源密度较小时也并不意味着不适合利用,而只是表明不适合规模化利用,可适用于分散式利用。
3、有效收集时间
有效收集时间是指农作物秸秆在作物收获后,在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可供收集的时间。有效收集时间直接影响秸秆的实际可利用量。
(转载请注明:富通新能源颗粒机
www.ftxny.com)